2)第四七八章 对澳策略转变;瓜岛异动_后明余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府斟酌去。为了长久立足,战场不能离凯恩斯太近。”

  “是。”

  最早的构想就是夺取凯恩斯和汤斯维尔,凯恩斯作为安稳的后方根据地,用来中转海运物资、休整部队;汤斯维尔作为前方堡垒,当成维持战线的支点。

  大明君臣抛弃了短时间内解决澳大利亚的幻想,当下的重点是集中资源挫败美国,同时巩固在苏门答腊、爪哇、菲律宾等地的势力。

  对澳洲的策略转变为长期消耗,现在随着吉尔伯特群岛掌握在手,美澳联系已被基本截断,澳大利亚人得不到美国人的输血援助,只能自力更生。

  可澳大利亚的人口规模有限,工业能力不强,大规模征召青壮年男性参军的极限是八十万,考虑动员女性也只有一百万左右,超过这个数字就会影响工农业生产而陷入恶性循环。

  大都督府和兵部都认同长期消耗将之削弱的策略,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是完全可以达到的目标。

  军部设想在攻占汤斯维尔以后在其南边寻找合适地形,建立几条防线,转为守势。

  只要澳军按捺不住试图进攻,便会撞个头破血流,期间明军还可以突然发起反击,显著消耗其有生力量。

  明军上层、尤其是陆军方面不乐意继续对澳洲实施攻势,他们之前就已心生抵触,如今随着凯恩斯之战结束后便更加反对,认为应该将进攻目标放在之前提出的印杜方向。

  陆军给出的理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赞同这个观点。

  澳洲的战果无法快速变现,矿产资源固然丰厚富庶,可却要从长计议;如今正值大战,应该想方设法削弱敌人、补充自己,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同样的投送成本和损失,用在南亚次大陆必定能取得回报,还能顺带削弱英国方面,这可比单纯在澳洲厮杀要划算多了。

  可以说大明君臣在战前都过于乐观了,严重低估了民族國家在面对入侵时的凝聚力和动员能力,没想到澳大利亚人的抵抗如此强烈。

  周长风则纯粹是低估了远洋投送的难度,他起初希望复刻马来亚战役的成功例子——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组成一支突击集群,沿东海岸迅速南下,在强弩之末前尽量推进到布里斯班一线。

  不过海军方面却表示无法在短时间内将最低需求的部队投送到位。

  以战车一旅为例,其齐装满员共五千三百余人,但标准船运量却达十三万吨,而一个普通步兵师也不过十六万吨,陆战一旅更是只有十一万吨。

  更重要的是,坦克这玩意运送起来十分麻烦,许多征用的商船不具备吊装中型坦克的能力。

  典型的大明民用货轮使用15吨起重机,可以吊装三七式轻型坦克,却无法吊装三八式中型坦克或重型坦克,只有少数大型货轮和登陆舰配备有重型起重机。

  周长风自然不可能同意让轻型坦克去执行冲锋陷阵的任务,那样的代价太高昂了。

  另外,大都督府参谋处也对突击集群快速穿插南下的计划有疑虑,高参们担心其弹药与燃油消耗难以为继,一旦铁路遭空袭中断,这支精锐部队就会陷入危机。

  随着大明陆军对澳洲失去兴趣,这个计划便被搁置了,草拟完成的方案文件也被束之高阁。

  “澳洲那儿是不指望速胜了,先磨上一年半载再说。”朱泠婧平静道。

  请收藏:https://m.kaxi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