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69章 钢铁产量冠绝全明_明末之席卷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所以丁毅这边最关键是多造炉,和多用工人,不能出现以前工匠们等钢和铁的情况。

  所以在长生岛西侧,这两年李忠义准备建二十座大鉴炉,可以同时炼铁160万斤,丁毅更为他配备了近一万人的各种工人队伍,相当庞大。

  当然,他们没有这么多铁同时炼,但炉多,同时开工的多,可以保证源源不断的熟铁和钢产出。

  丁毅到长生岛时,正好看到李忠义带着工人们在炼钢。

  只见工人炼钢时,先把没有经过锻打的熟铁放到炉内,鼓风加热。两分钟后,用火钳钳住生铁的一端斜放在炉口内,继续鼓风,使炉内温度不断升高。

  当炉温升到1300℃左右的时候,斜搁在炉口内的生铁的一端开始熔化,开始不断地滴铁水,这时,炼钢工人便用大铁钳钳住生铁在炉外的一端,左右移动,使铁水均匀地淋到熟铁上。

  同时,不停地翻动熟铁,使熟铁各部分都能均匀地吸收铁水。淋完两次后,便把熟铁夹到铁砧上锻打。去除杂质,就得到了需要的钢坯,俗称“钢团”。

  长生岛的二十座大鉴炉,此时有十座专门在炼熟铁。

  另十座专门炼钢。

  源源不断的熟铁和生铁被运到炼钢这边,又产出大量的钢,再运到匠作局。

  岛上工人如云,来往频繁,从而保证匠作局的工匠们,有用不完的钢和铁。

  丁毅看了会炼钢,便问李忠义:“现在咱们,每月能产多少钢和铁?”

  炼钢铁的速度,当然要看丁毅运来铁矿的速度,和工人多少。

  以前是宋飞,后来改成佛朗,并新组水师6营,专跑旅顺和日本石见银山路线。

  基本是看季节,每年大概跑五到八次。

  一个次可运铁矿少则二十万斤,多则三四十万斤。(日本的铁矿质量每-2斤左右,能练一斤生铁,比大员的赤铁矿差了些)

  另外阮思青的水师在跑商时,会从明国其他地方也运来铁料,但他大部份都是运来的生铁。

  李忠义这边,猪岛加长生岛等几个岛加起来,平均一个月可以练十五万斤左右生铁。

  加上阮思青的收购,丁毅全年能有生铁两百万斤左右。

  听起来数目庞大,但炼到熟铁,再打造铁甲,长枪,船厂要用的,余下的还要炼成钢,又要耗时间,最后再打造和炮。

  “每年产钢二十万斤左右吧。”李忠义最后无奈道。

  平均每生产钢600斤不到,只能做六十根燧发枪。

  但丁毅部其他用钢的地方也很多,包括船上,机械,刀枪,最终用在制枪上的,估计只够做二十根,而丁毅现在优先鲁密铳。

  这也是他为什么燧发枪制造缓慢的原因。

  李忠义摊摊手:“还是人手不够,锻打成钢的熟手工匠不足,这步是需要一个个工匠去亲手完成的。”

  炼铁容易,成钢难。

  丁毅现在各岛

  请收藏:https://m.kaxi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