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5章 农业技术(下)_太宗之后,再造大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众投诚而来,可不就有南人吗?还大都是原先的农户!”

  “如此,找到几个淮南、浙东籍贯的将士指点,方才把这几百亩水稻给倒腾了出来。”

  李业闻言颔首,张承业在民政方面,一直都是整个凉国政权的主心骨。

  虽然他既不是什么亲事府参政,也不是什么六曹长史,但其一直都在扮演着整个凉国行政中枢的定海神针,上下、内外官员,但凡有疑难杂事,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张大官。

  李业在对方介绍下,一一查看了水稻和棉花的种植状况,目前还都处在尝试阶段,问题肯定是不少的,但大多都不难解决,只是要见效,便还得等一段时间了。

  而真正见效最快的,还是李业指示的堆肥

  其实堆肥技术,中华民族的先民,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所应用,北魏农书齐民要术里,也有堆肥技术的记载。

  但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最大的阻碍,就在这里。

  明明某个地方,已经出现了更加先进的技术,但想普及起来,或者与其他技术交流,却非常麻烦,如果朝廷又不重视,往往需要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在经历战乱、瘟疫之后,还会导致技术的断代,甚至遗失。

  归根到底,还是通讯条件,和基层文化水平的限制。

  这就是一个强权政府,应该进行的工作了。

  当年明初的老朱,就硬生生用了短短几十年,把棉花种植推广到全国范围,从稀奇玩意变成常见经济作物。

  李业指示道

  “堆肥一定要重视,以后每家每户都会养有牛羊,要注意圈社的修建,人粪也要收集起来,这可是好东西,还有种植大豆的秸秆,也可以丢到粪池里面发酵,沤肥。不过要注意一点,粪池发酵后,若不通风,周边不能见明火,否则会爆燃。”

  李业丝毫没有半点王爷的架子,干脆招来庄中所有内侍、官吏,以及几个农活老手,二三十号人,仔细嘱咐。

  待到这些事情都吩咐完,又听取了他们提出的不少意见

  一开始,所有人都诚惶诚恐,十分拘谨,但见凉王如此姿态,却也逐渐放开话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李业对这些意见,乃至于抱怨,都让身边跟着的亲事府参从,用笔墨记录下来,事后让侍从左司派人解决。

  秘书处嘛,除了替领导处理文件,扈从左右,便是办理这些杂七杂八的小事了。

  最后李业还是激励道

  “你们回去告知每一家一户,这些作物呢,算是大家帮我的忙,自然不会亏待大家,秋收以后,无论是棉花、水稻,王府都会出钱全部统购,让大家放心。只要有什么新点子,有益于增产的,都不要藏拙,本王重重有赏!”

  并开出了赏格,只要日后,有任何人,在农具、农业生产、纺织、水利等方面,有益于提高产量的新技术进献,可以直接封赏官职,并赐钱帛五百至三千贯不等。

  这个悬赏,不仅是面对庄园内的八百农户,而是让侍从左司事后张贴各地,以正式政令传达下去。

  劳动人民的智慧,总是无穷的,很多时候,只是需要引导与激励。

  完成了一系列安排,李业才放下心来,回到自家妻妾身边

  崔瑛不禁娇笑打趣

  “怎么?我还以为你要睡在田里呢!”

  李业却是哈哈大笑,手不老实的左拥右抱起来,惊得一旁细封茗捂嘴。

  然后让一旁面红的张嫣去取葡萄酿来

  李业这才附耳抱着崔瑛细腰道

  “内兄过几日便要来灵州述职了,摆个家宴聚一聚吧。”

  指的乃是崔瑛之兄,现在位居陇右布政使、青州刺史的崔舣,崔瑛也许久没有见过自家兄长了,自无不可。

  “这么好,恐怕不只是聚一聚吧?是不是有什么事?”

  李业嗅着青丝发际间香味,轻声道

  “陇右的马政嘛,也是笔糊涂账。”

  崔瑛闻言,不禁用纤手碰了碰李业额头道

  “我看你这个凉王,在灵州安稳下来,却是比以前打仗还忙了!”

  喜欢太宗之后,再造大唐请大家收藏:太宗之后,再造大唐书海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请收藏:https://m.kaxi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