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十四章 先行归国_后明余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院成立,新党人士在入朝参政的同时,他们在大江南北的武装也被改编。

  从番號上很容易辨别如今哪些部队的前身是新党武装,当时大明不含营兵和卫所军统共有三十个步兵师和六个骑兵师的新军,改编完成的新党武装则有十二个步兵师。

  也就是说如今第三十一师到第四十二师的前身均为新党武装,比如此次乌斯藏之战参战的第三十四师就是。

  【顺带一提,后明的野战力量只有营兵,卫所军从一开始就被定性为地方守备兵,跟绿营一样。天下卫所被裁撤了一半多,然后也改为募兵,三年一期,但是为了减少财政开支,卫所军不发银子,只免从军者家中的徭役银,外加逢年过节发点犒赏。】

  在西陲之地,一支五百余人的部队正跋涉在连绵山岭之中。

  在德马吉之战结束后,黄泰泽命令周长风率一营先行撤回,由于白马岗一带仍然处在英印空军的威胁下,所以后者认为还是原路返回比较好。

  路虽然难走,但却免去了遭到空袭的风险。

  前些天在强行军赶来的时候,士兵们沿途吃喝拉撒遗留了一路的垃圾,现在只需顺着往北走即可。

  不分昼夜的强行军是在挑战人体极限,前后有十一人因过度劳累而猝死倒在路上,当时因为着急赶路自然没有余暇将之掩埋。

  由于喜马拉雅山东麓的气温不算高,所以即使过了几天这些遗体都尚未腐败。

  周长风蹲在了一名正兵的遗体旁,轻声令道:“把它们抬到担架上,带回国去。”

  兵分三等,但明军没有一等兵、二等兵的叫法,而是由低到高分作列兵、正兵、标兵。

  谢万诚缓缓走到了他的旁边,提醒道:“营长,按地理位置来算,咱们现在这脚下就算是国境线了。”

  闻言,周长风环视了一下四周,这秀丽的崇山峻岭,来时匆匆无暇顾及,此刻悠然返程才注意到它的壮美。

  在短暂的踌躇后,他改口道:“都带到这来,挖个坑埋了,再立个碑吧。”

  见周围几人有些诧异,他便指了指周围,叹道:“青山处处埋忠骨啊。这里山川秀美,是个长眠的好地方,久居此地,卫戍疆界。”

  大家都默默行动起来了,谢万诚还让人去问一圈,看看有没有人会石匠手艺或者雕功。

  官兵们找到了一块比较敦实的花岗岩,同时也挑出了三名会相关手艺的士兵和士官。

  望着正在掘土挖坑的十几名士兵,薛灿忽然开口道:“营长,想个碑文吧?”

  周长风干咳了两下,回道:“别,这方面我可没什么文化,换个人吧。”

  于是在你一言我一语地寻摸后,那名军医少尉被推了出来。

  刘启冬把他拽了出来,嚷道:“江宁,听说医护队每年的对联都是你写的,就你了!”

  显然现在无从推脱,于是名为江宁的军医少尉便颔首答应了。

  过了片刻,他沉声吟道:

  “禁卫第三混成旅一营官兵于此昭告日月山川,我煌煌之师万里赴戎机,驱逐外敌,卫我上国疆界,堂堂正正。

  古云,天朝疆界、尺度森严,即分毫之域、亦不得有失,千军可折、寸土必争。今已践行之,以捷事祗告天地神灵,佑我中华长盛。

  谨祝。

  至昌三十六年七月四日。”

  墓成之后便陆续葬下那十一具遗体,随后封土堆成,而那三人则开始轮流在石头上刻字。

  因为没有电磨机,用凿子手工刻字的速度很慢,而且三人的本事不咋地,所以这项工作进行的很慢,直至次日早上才算告终。

  五百余官兵于石碑两侧整齐排好队,江宁在队伍的前方将几支步枪交叉架立在一起,然后把自己的照相机对好焦放在了上面。

  在调好了十秒倒计时,他也赶紧跑回了队伍中。

  “噌-噌-噌-咔擦!”

  ——-——-——-——

  【抱歉哈,老朱家子孙名字第三个字是按“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排序的,我给排错了,所以已登场的两位要改个名。那个副参谋长朱立煊→朱立铄;皇帝朱士桢→朱士堰。】

  请收藏:https://m.kaxi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